推行聘任制 建立一流大学的人事制度
各位代表、各位同仁:
中山大学第六届教代会、第十七届工会在我国人民英勇抗击SARS取得初步胜利的时刻召开了,这是学校在新世纪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借这个机会,我想就学校实施和推进的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向同志们作一个简单报告。
一、实施情况
我校正在进行的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并不是什么新的创举,更不是标新立异的炒作。可以说,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论都是世界高等教育界具有共识性的问题,我们所做的,是如何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将这种共识变成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整个方案的内容分为三个部门、四个系列,实施推进分三个阶段启动。
三个部分:编制核定、职位设置、职务聘任。
四个系列:教师系列,管理干部系列,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系列,医疗系列。
实施启动分三个阶段。
教师系列大部分从6月份开始启动,先对校内现有教师进行考核及原职位聘任,然后根据规程的要求与程序公开招聘所需岗位;管理干部系列,工程试验、图书资料系列预计9月份开始按新规程全面实施;医疗系列今年按原方案进行职称评审,之后开始组织专家组调研提出方案,争取明年获通过后按新规程实施。
可能许多教师职工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这种改革是否合法?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学校在制定规程的时候是以《教师法》为基础,以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人事部《关于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等精神为指导的,并完全符合程序要求。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1、2001年底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学校相继组建了三个专家组,分别调研,提出教室、管理干部、工程实验与图书资料三个系列的聘用规程。
2、在2002、2003年分别两次将此议题提交学校战略发展研讨会讨论。
3、三次提交“双代会”代表征询意见、审议规程,并将有关规程挂上校园网。截至5月下旬共收到对三个规程1000多条意见和建议,100多个议案。专家组、人事处逐条进行讨论,吸纳合理意见,修改完善《规程》。
4、将“双代会”修改后的规程提交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联席会议讨论审议。
5、报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6、在6月份正式启动前,人事处分别到有关院系进行摸底测算,6月份开始逐步实施。
总之,整个方案从设定到实施,学校都以法律为基础,较充分地听取教职工各种意见,特别是注意吸收合理的建设性意见,完善规程方案,也可以说这是广大教职工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改革的基础与契机
这个间题黄达人校长已讲得很清楚,我很赞同,只能稍作点补充。简单说我们这次进一步的改革是有基础的,同时又遇上很好的契机。换言之,改革的动力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外部的基础是来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积累和国家大环境提供的支持。大家知道,早在本世纪80年代初,聘任制就作为教师职务条例的重要内容作了规定,据说当时是上海交通大学等走在前列。以后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均做过改革的努力。但由于整个社会环境及高校管理体制等的限制,这些改革的效果都不能持久,或者说无法真正落实。
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推动了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为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学校内部基础:原中山大学与原中山医科大学并之前都在人事制度改革上作过许多探索。2001年合校后,在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有很好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许多对学校发展的共识,这是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基础。
改革的契机,就是学校已进人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时期,新校区的建立、规模的扩大、学校的发展,实施聘任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即预留了很大的空间,也就是说此次改革并不是学校到了人满为患,受到了不得不炒掉一批人的压力。根据测算,实旅聘任制若干年内,将有42-48%的教授和28-32%的副教授向国内外招聘。一方面,绝大部分院系都缺编,另一方面学校不断发展又可预留更大的空间,所以编制核定是每年动态管理。
三、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实行聘任制不是简单地将终身制改为流动制,更不是为了减员压编,而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使大学具有可持续、高水平发展能力的现代大学制度和人事机制。实行聘任制才能吸引优秀的师资,拥有优秀的教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
最近我看到《21世纪》记者采访香港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孔宪铎教授的报道。他谈到,在上一个世纪一个大学要有名,主要靠校长,靠校长的名誉、声望、资历去影响、招聘、留住好教授,有好教授才有好学生,有好学生、好教授,再加上有好校长,就是一流学校。现在世界的主流是,任何一所好的大学要出名,主要不靠校长,而是靠她的名教授、名研究员。加州大学也好,哈佛大学也好,他们第一个要讲的是我这个大学有多少个教授获诺贝尔奖或其他奖等。所以他断言,在现时代,好大学完全是因为有好的教师。
我认为,并不是说现代一流大学不需要好校长,而是只有名校长是不够的。很直观的题解就是,现代一流大学的如此规模及品质要求,校长要请的名教授不是一、二个,或十几个,而是一批批优秀的教师。要找一批优秀的教师,校长一个人去找就很困难,效率就很低,所以需要建立一个能吸引一批优秀教师的机制、制度。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为此。的确,大学没有一流教师就不可能做出好成果,也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而没有大学的发展,每个教职工的利益就不可能得到保障和提高。所以改革最终是为了广大教职工几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而不是折腾教师。
全校教职工一定要充分认识改革的意义以及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以积极主动的主人翁态度对待改革、参与改革,为建设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发展我们共同的事业,实现每个人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而做好这项工作。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