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工会风采 > 中大教工 > 2003年第2期 > 抗非专刊

于危难处见精神


  张天托,内科副教授,呼吸内科专科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分会纤支镜组副组长。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曾赴日本工作学习两年并获得博士学位。主持并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基金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在细菌感染性疾病领域取得较高学术成就。1999年至今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我院呼吸内科学术带头人。
  除夕来了非典型肺炎病人
  今年1月31日除夕夜,张教授刚处理完了医院的工作,正赶赴父母处准备与全家人吃一餐团年饭。手机响了。当值的医生就三院接诊的第一例非典型肺炎病人入院的问题请示他。张教授考虑到患者病情有传染性,且为10岁儿童,因此建议入住传染科并请儿科医师会诊治疗,再三提醒当值医师注意消毒隔离。放下电话,他匆匆告别家人,赶回严阵以待的医院,对病人实施具体治疗。当他走出病房时已经是羊年第一天凌晨2点钟。
  年初一初会“毒王”不畏惧
  2月1日中午11时半左右,当时广州市病情最重的“非典”病人抵达病房。张教授没有离开病人一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下午,病人缺氧情况逐渐加重,患者气道大量血性泡沫样分泌物不断涌出,并伴剧烈咳嗽,喷出的血性分泌物溅在给他插管的医生身上、呼吸机上以及始终守候在病人身边帮病人吸痰的张教授的口罩、手套、隔离衣甚至脸上。大家没有退缩,沉着冷静,经抢救3个多小时后,病情基本趋于稳定,医务人员才分批去换掉严重污染的衣物后重新上岗。晚上全组人员再次全面巡视病人,至23时半结束。这时的张教授已经在病房里持续战斗了16个小时。当他疲惫地走回家时,并不是好好休息,而是就从理论解释非典型肺炎的发作及找出病原体等一系列问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书籍,一直工作到深夜。
  年初二奋战坚守在第一线
  2月2日上午9时,面对病儿大量的呼吸道分泌物和长时间的密切接触,张教授始终坚持在第一线抢救,观察病情。当“毒王”病情明显好转并表示感谢时,张教授和全体医务人员都说:“作为医生,没有什么比这更高兴的,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是值得的。”
  年初三非典型肺炎夺去小生命
  2月3日,已经连续工作了两天两夜的张教授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战斗。上午,小男孩病情加重,专家组决定予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通气,上机后症状一度好转,但随之出现反复。下午4时半,小男孩出现心跳减慢至停止,儿科主任和全体治疗小组成员一道进行胸外按摩等一系列抢救处理,反复三次给小儿行胸外按摩,直至19时35分宣告死亡。当张教授和小组成员脱掉被污染的手套,默默地看着这个被“非典”夺去生命的小患者,都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全力去寻找“非典”的病原体,尽全力去挽救每一位“非典”病人,不能任病魔猖狂!
  年初四专家组专家病了
  2月4日,张教授上午9时去病房查房时被告知,本院专家组与他共同战斗了3提案的两位专家分别出现了发热不适,不能来查房了,他带领值班医生查房,巡视“毒王”病情,整个下午在病房密切观察病人。这时,传来又有两位医生发烧病倒的消息。张教授一边立即将情况上报院领导,一边向值班医生作夜间病情变化时诊治方案变更的交待。第五天上午,张教授发烧达39.2°,胸片显示他的肺部出现了阴影,连日劳累的他被“非典”感染了。在与病魔顽强拼搏近一月后,他终于痊愈出院。
  在抗“非典”战斗中,张天托副教授是冲在最前面的战士之一。他临危不惧,冒着生命危险全力投入抢救病人,以至最后自己也被感染病倒。他表现出了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张教授常说“救死扶伤,救治病人是医务人员的天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的很好。他不仅是中山三院的典范,也是广东省广大医务人员的典范。
  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张天托同志特别注重抓好支部建设。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内科党支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近,有两名同志火线入党,加入到内科支部这个战斗集体。


附属三院党委办公室

()
投稿信箱:zhongdagonghui@126.com 电话: (020)84111291、84112075 传真:(020)84113328、84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