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非典 奋战不息
我校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非典型肺炎治疗组组长、呼吸和急诊学专家黄子通教授,凭借救死扶伤的精神和战胜疫病的意志,谱写了一曲白衣天使勇抗“非典”的生命赞歌。他被授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夜以继日 尽心尽力
2003年1月18日,黄子通教授收治了第一例“非典”病人。这位病人肺部完全浸润,气促很明显,血氧很低,因病情加重发展成为呼吸衰竭。在病人家属提出放弃治疗的情况下,黄子通认真思索治疗的方法,并锐意创新,试用羚羊、犀牛角粉奇迹般地治愈了第一例“非典”病人。
春节期间,医院收治了5例“非典”病人。黄子通教授逐渐认识到,此病是一种非同寻常的疾病,并可能具有传染性。他既没有回避,也没有恐慌,为了找到治疗方法,冒着随时被感染的危险,展开密切的观察和研究。1月30日晚上10点多,为对一位“非典”死者进行尸解,黄子通教授四处联络,历尽周折,直至凌晨3点多钟,终于找到一个愿意做解剖的单位。尸解结果为及时找到“非典”的元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1月31日后,接触过此类病人的很多医务人员纷纷出现发热、咳嗽症状,医务人员感染的形势严峻,前线告急。黄子通副院长放弃了春节休假,赶回医院,带领医务科、卫防科、护理部、内科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最紧张、最混乱、最危险的时候,紧锣密鼓开辟中山楼隔离病区、成立SARS领导和治疗小组,并要求所有人员24小时打开手机,全天进入工作状态。作为急诊和呼吸专家,分管医疗的副院长,黄子通副院长一边指挥医院的救治工作,一边向卫生厅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在SARS传染最强的时候,冒着随时被感染的危险,每天深入病房进行询问和检查,给予患病同事极大的安慰和鼓励,给予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强大精神支柱。
公而忘私 一心为院
近30年,黄子通副院长总是那么专心地开展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为学校和医院贡献了许多科研成果,而自己却放弃了很多、很多。
1987年刚刚成立急诊科,黄子通教授作为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挑起了主任的重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大胆管理、勇于开拓,很快确立了急诊科在广东的地位。他也被任命为原中山医科大学急诊科研室主任、广东省急诊医学会主任委员,负责主办《岭南急诊医学杂志》。至今,急诊科从来没发生过一件重大的医疗事故和纠纷。他探索出的《急诊建设和管理》获得了广东省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他研制的《XDJ—J型电话——心电监测系统》获得广东省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黄子通副院长平时总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管多忙,都要亲自回来探视科室里的重病人。每天晚上和周末,在急诊或ICU病区,常常可以看见黄子通副院长硬朗而熟悉的身影。在普通人眼里,黄子通副院长不是一名称职的丈夫、父亲,而担任某大医院儿科主人的黄太太,却一如既往地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就连还在读小学的女儿,因为父母亲当医生的缘故,早早就学会了自立。
近几年,黄子通教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主编了3部专著,参编了2部著作,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6项医疗成果奖。
殚精毕力 奋斗不息
从接到第一例SARA病人开始,黄子通副院长就没有好好休息过一晚。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同事一个一个倒下,黄副院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工作起来变得更加疯狂。但此时病魔已经悄悄地向这位“百毒不侵”的硬汉子发起了无情的攻击,而他一点也没有觉察到,照常参加会诊、协调,请专家会诊、汇报工作和筹划医疗管理。他像一座永不停摆的钟,起早摸黑转个不停。黄洪章院长看着心痛,多次强制他休息,但这位工作得有点疯狂的铁人,说声“没事、没事”,敷衍过后,又一头扎入工作中。
2月16日,黄子通副院长出现了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X胸片显示,黄副院长被SARS病毒感染了。此时,黄副院长已经与病魔奋斗了足足一个月。
在隔离病房里,他还常常打电话,过问医疗工作,询问治疗进展情况和医护人员的身体状况等。
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3月1日他康复出院了。此时,关于“非典”的种种谣言正是盛行之时,黄子通副院长用他的患病经历驳斥谣传,为社会稳定又做出了贡献。
附属二院党委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