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老师在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的日子里
在崇山峻岭的粤北管埠山区里迎来了一位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音乐家马思聪。
一九四二年抗战烽火把流离失所的莘莘学子推到了寂静的深山来了,也把名闻遐迩、非常卓越的有“中国神童”之称的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老师也聚集到中山大学来了。马思聪当时才三十二岁任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
马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呢?初时,对他还不太了解,及后,我才认识到他是这样的一个好老师,一位非凡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又是中国新文化的领导者。
严以律己 诲人不倦
马老师虽曾担任过交响乐团的指挥、艺术馆馆长及音乐学院的院长等职,在中国和法国都享有盛誉,但他从来不吹嘘自己的音乐才华。尽管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学校迁到穷乡僻壤的管埠山区也不会因环境恶劣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的音乐水准造诣甚深,但在生活条件非常苦的情况下,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苦练和埋头创作。在教学上同样是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学生。
记得在严以律己和诲人不倦两个方面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马老师每天练琴和创造竟达十多个小时。同学们通常在黄昏时分都会三三两两地悠闲散步去了,而马老师却在湿暗的屋子里抚琴演练!当我们走到他的宿舍附近时,往往被他优美的音韵悠扬的琴声吸引着。我们呆在他的屋檐下全身倾听、恋恋不舍。黄昏已过去。天黑了,马老师屋子里亮出了微弱的油灯光,但琴声还是不断!同学们都在赞叹:马老师的毅力真惊人,严以律己的精神真使人敬服。他住的是泥土砖瓦房,吃的是砂谷米(即混合着砂子、谷子的粗米)。但他却创作出如此高雅优美的乐曲,真不可思议!
二是,我虽然不是音乐系的学生(是教育系的)但为了参加合唱团活动,希望提高视唱水平,我选修了马老师开设的两个学分的视唱课。他的教学态度的认真程度真使我敬佩不已。当时是一对一进行教学的,他每上一节视唱课,一定要求每一个音符、每一段乐谱、每一首歌曲都要唱准、唱好才罢休,绝不马虎了事。例如对待“升高半音”“降低半音”的“#”“b”;如果你唱不准,他一定要求你再唱。他用琴伴着你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唱好为止。看见他大汗淋漓地全神贯注教学的严谨态度,我感到学不好也是在对不住老师,也是鞭策着我要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上应以他为榜样、作楷模。
破旧的校本部变成了高雅的艺术殿堂
马老师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学者。我们师范学院合唱团将要到坪石镇演出,大家都渴望马老师和我们一起同台演出。初时,有同学担心马老师是一位名气很大的提琴演奏家,未必愿意跟我们这帮小字辈同台演出吧!可是当我们几位合唱团同学前往来邀请他时,都出乎意料地欣然应允了。还让他的夫人王慕理女士伴奏,参加演出。由于马老师的登台,轰动了整个坪石中山大学各个院系的同学,不仅是坪石附近的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师生,连远在三星坪的二学院、栗源堡的农学院同学都几乎倾巢而出,争先购票,入场票一下子扫荡一空了。
马老师演奏了他的名作《思乡曲》、《西藏音诗》、《美丽的祖国》和世界名曲舒伯特的《圣母颂》及《小夜曲》等等。缠绵悱恻的琴声飘渺在坪石的上空,绕过幽静的古老村庄,顿时,使这个小镇升华为高贵典雅的殿堂。那天晚上,我们这群流浪者一样的中大学子完全沉醉在悠扬的声韵里,听得如痴如醉,可以说,在艰苦日子里中,我们得到了一词最高尚的享受!《思乡曲》的音韵,感人肺腑。故乡的亲情、纯朴的风土情谊随着小提琴的弦音飘洒的音符隐约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今天,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下,故乡是否变得哀鸿遍野、惨淡凄凉?但愿她安然无恙!思念之情,使我热泪盈眶。……
当我们上台合唱着马老师创作的《美丽的祖国》的时候;眼前便出现了美丽祖国的高山、大江、无边的草原,在阳光照耀下,光辉灿烂的土地上千千万万人民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无数英雄为祖国浴血而牺牲。歌曲激荡起我们热爱伟大的祖国。最后,曲中还带领我们充满感情地唱出马老师的一段名句:
“我们生在祖国的怀抱里,我们死也抱着祖国的土地。”
我从中领会到马老师当时写这首曲的心境是如何热爱着祖国的。
马老师今天虽葬身异国,但他的灵魂将常伴着他心爱的小提琴和珍贵的遗作以及绕樑无限的琴音回到祖国来!马老师永远是我国的瑰宝,我深深地怀念着他!
(劳励群)
()